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

全民國防新聞 - 論蘭德報告:「空戰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」(二)

原文連結 - http://www.ewdefense.com/weapon.asp?wno=159&search=

約翰‧史提靈提出的第三個問題,是超視距作戰的有效性。在越戰前,美軍估計空對空飛彈的有效性是百分之七十,但實戰效果只有慘不忍睹的百分之八。這個教訓讓美國日後發展AIM-120飛彈時,試射超過兩百枚以確認其可靠性。

這些努力在波灣戰爭後發揮功效,美國與荷蘭在實戰中共發射十七枚AIM-120,擊落十個目標,命中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九。事實上,在波灣戰爭前,由飛彈擊落的五百二十七架敵機中,只有四次是真正的超視距空戰;但在波灣戰爭後,六十一次飛彈擊墜記錄中,有二十次是在超視距進行。很明顯地,超視距飛彈大幅提高的可靠性,已增強飛行員進行超視距空戰的信心。

但AIM-120雖然克服了可靠性問題,卻還沒有證明其對抗反制的能力。它們擊落的十個目標都是靜靜挨打,但解放軍的Su-27/30不但有雷達警報器,還內建有電波干擾器,AIM-120在臺海空戰中真的能維持百分之六十九的命中率嗎?

蘭德報告列舉響尾蛇飛彈為例,其採用銻化銦尋標器的L型,具有全向位攻擊能力,在福島作戰中發射二十六枚,擊落十九架,創下命中率百分之七十三的佳績。但在波灣戰爭中,美軍採用更先進,加強抗干擾能力的M型,發射四十八枚卻只擊落十一架,命中率只有差強人意的百分之二十三。原因便是伊拉克空軍裝備的俄製熱焰彈,經過了阿富汗戰爭洗禮,對抗紅外線尋標器的能力已超過美製飛彈的抗干擾程度,這極有可能在未來空戰中發生在AIM-120上。

這並不是危言聳聽,一九七四年在內華達沙漠進行的AIMVAL/ACEVAL實機空戰實驗中,駕駛F-5E的假想敵教官靠著超市買來的超速雷達警報器,以側轉動作讓雷達脫鎖,逼迫F-14/15戰機進入纏鬥。美國雜誌曾在二○○二年披露,空軍飛行員利用3D虛擬座艙模擬Su-30與F-15的空戰,利用機動性的優勢,Su-30每次都能破解F-15的鎖定並以R-73飛彈擊落對方。

對抗雷達導引飛彈的終極武器—拖曳誘餌也已問世,它能複製飛彈的雷達信號,吸引飛彈攻擊自己,即便能「歸向干擾」的單脈衝尋標器也無法分辨。美製ALE-50誘餌在科索沃衝突協助B-1B逃過三十枚以上飛彈的攻擊,美國海軍在F-18E/F上裝備光纖連接的ALE-55,而英國也在颱風戰機上配備了自製的光纖誘餌。但有趣的是,中俄兩國至今還沒有類似產品服役。

須注意的是,不驚動目標的「靜默暗殺」本來就是AIM-120刻意設計的功能,戰機雷達不需持續鎖定,而雷達尋標器到近距離才開啟,讓目標來不及採取反制。蘭德報告的統計也有缺漏,伊朗的F-14在兩伊戰爭中擊落一百三十餘架各式戰機,至少有四十架歸功於AIM-54鳳凰飛彈,大部分都在視距外發射。由於伊朗封閉的媒體環境,F-14的戰績直到最近才慢慢公開,雖然伊朗的超視距接戰規定可能不如西方嚴謹,但在缺乏原廠支援的情況下,複雜的AWG-9與鳳凰飛彈居然能持續運作,顯示先進電子系統並不如想像中那樣脆弱不堪。

蘭開斯特的難題

英國科學家蘭開斯特(F.W. Lanchester)曾根據一次大戰的空戰統計,提出著名的平方律:現代武器的威力與交換率成正比,與數量的平方成正比。也就是說,三倍數量的敵軍需要九倍的交換率才能抵銷。

即使嘉手納機場沒有甫開戰就被摧毀,考量到中國東南沿海的機場數量,與沖繩到臺海的距離,則美軍戰機將會有一比三的數量劣勢。就算F-22的性能舉世無雙,機上卻只有八枚中/短程飛彈加一門機砲。考量到飛彈命中率不可能超過百分之七十,F-22不可能達到九比一的交換比,也就不可能抵銷一比三的數量劣勢。

約翰‧史提靈假設在二○一○年,解放軍的Su-27/30都升級到Su-35的水準,每架戰機可掛載十二枚中程或五枚KS-172之類的超長程飛彈,外加兩枚短程R-73飛彈與一門機砲。二十四架Su-27總共可掛載:二百四十枚中程、十六枚超長程、四十八枚短程飛彈,遠超過F-22的一百九十二枚中/短程飛彈;而F-35更慘,只有九十六枚。

假設臺灣空軍與防空飛彈都被導彈摧毀在陣地上,在關島待命的六架F-22緊急馳援,面對三個團(七十二架)Su-27先進版,F-22最多也只能用AIM-120擊落其中的三十六架(假設命中率百分之百)。解放軍還有一半的飛機,但F-22卻只有十二枚短程飛彈與六門機砲,不可能在彈藥耗竭前將對方全數擊落。雖然F-22可以用超音速脫離戰場,但美軍的預警機、加油機、無人偵察機等不行,殘餘的Su-27(二十四架)能用四十八枚超長程飛彈獵殺美軍的高價機種,並有足夠的飛彈與飛機維持臺灣上空的空優。

誠然,F-22在驚人的數量劣勢中可取得四十八比○的戰績,但加上十四架非戰鬥機種的損失,其實美軍的交換比只有三.四比一。因此,即使F-22的性能可以讓解放軍的飛彈發揮不了作用,但整體戰役的交換比還是決定於F-22的飛彈數量與命中率。

美國目前只訂購一百八十三架F-22,卻要維持全球五大洲的霸權,難逃被數量壓垮的命運。美國並不只有F-22一種戰機而已,在阿拉斯加的演習中,曾由七架F-22搭配二十四架F-15,對抗三倍以上的敵機(一百零八架),擊落八十三架而僅損失一架F-15。雖然F-22的飛彈最多只能擊落一半的敵機,但它們仍可用主動陣列雷達標定並辨識目標,引導F-15攻擊目標(甚至不開雷達),提升F-15的交換率(F-15/16對抗假想敵的交換率通常是二比一左右)。

另一方面,雖然F-15或F-18E/F的纏鬥性能對抗解放軍的殲10、殲11討不了便宜,但已逐步換裝主動陣列雷達,使其能在更遠程標定目標和開火,並在進入纏鬥以前逃離。因此在臺海衝突中可以助F-22一臂之力,增加飛彈數量並減少蘭開斯特平方律的劣勢。

F-35也不是約翰批評的如此不堪,洛馬公司表示其掛載AIM-120的數量未來將增至六枚,使二十四架戰機可發射一百四十四枚飛彈。配合主動陣列雷達、對戰機/飛彈雷達的匿蹤能力、環視紅外線的飛彈警報能力等,洛馬公司預測其空戰交換比將是F-16的四倍,僅次於F-22。

因此,美國空軍要防衛臺灣的最主要問題還是基地的距離與生存性,如果有足夠的第五代輕/重型戰機到場,還是能對解放軍攻擊機隊造成龐大的損失。

動機不單純的報告

這份蘭德公司的空戰報告雖不是無的放矢,卻也沒有涵蓋全貌。

空軍基地的確有生存性與作戰半徑的問題,但海軍的航艦並沒有,如果他們真的關心臺灣安全的話,應該討論海軍的F-18E/F與F-35C才對;VHF雷達的確能提高對抗匿蹤科技的成功率,但F-22有超音速巡航/機動的法寶;超視距飛彈的命中率會被反制科技所削弱,但這對東西雙方都是如此;F-22的架數/載彈量的確是個問題,成為許多媒體引述的重點。

美國空軍在二○○八年積極遊說國會,希望美國新政府後能增產六十架F-22。與空軍淵源深厚的蘭德公司恰巧在敏感時機點拋出這份報告,批評F-22數量劣勢與F-35技術劣勢,顯然內情並不是保衛臺灣這麼單純而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